您的位置:首页 > 化工 > 玻璃 > 学而第一 信义和庄重

学而第一 信义和庄重

luyued 发布于 2011-01-04 04:53   浏览 N 次  
有子曰: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先王之道,斯为美,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有子的意思是说:“礼的作用,以中和为可贵。先王的治国之道,以此为可贵。无论大事小事,都以此为原则。假如有行不同的地方,只追求片面的调和,而不以礼去节制,也是不可行的。”
有子在这里说的信,就是无论是谁,作为一个平常的人对自己讲过的话或者承诺,一定要做到言而有信,因为我们文化的根除孝道外,紧接着倡导的就是仁义礼智信,因为这里的信字是针对教人建立信而言的,信接近于义,义者相宜。就是无论是人和事,都要达到一个恰到好处之宜,说白了也就是礼的中和作用。另外,还有个见义勇为,所谓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,这是我们华夏民族自古以来所拥有的性格,就是为了朋友不但可以帮忙,还可以卖命,甚至为了朋友认为我这条命应该送给你,也是没关系的,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,说起来也有这种文化,而且在过去的中下层社会都存在,尤其在国家变乱的时候表现的更加突出和明显,最明显的就在近代,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为了抗击小日本侵略时的英勇献身精神,从中让我们看到了“国家有难、匹夫有责”的献身精神,老百姓为了国家和民族,牺牲自己的生命成了每一个爱国者的义务,这是多么的伟大。这不但是理论付诸实践的信义,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和长处。就是自己说了的诺言一定要兑现,不讲空话、大话和套话、而是实话。
就像孟子说:“鱼是我喜欢的,熊掌也是我喜欢的,如果二者不可兼得,那只有舍弃生命而取义理。”荀子说:“义理就是限制人做坏事、玩弄奸巧的,实行义理,内可以制人,外可以制物,对上可以安定君臣,对下可使万民和睦相处。”再看东汉时,有一个叫苟巨伯的人,有一次去探望远方生病的朋友,正碰上胡人攻打郡城。城里人纷纷弃城而逃。朋友说:“我现在是活不成了,你赶快离开吧!”巨伯说:“我苟巨伯难道会做毁坏信义而求生的事吗?”于是就坚辞不去,胡人进城后,问苟巨伯是什么人,为何胆敢独自留在城里?巨伯答道:“我的朋友患重病,我不忍心独自把他丢下,我宁愿用自己的身体赎取朋友的性命。”胡人听后感慨道:“我们这些无义之人,闯进有义之国了,”于是撤兵而走,郡城也得以保全。这就是说:事业和文章都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,只有精神万古不朽。至于功名和利禄、荣华富贵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转移,忠臣义士的志节却永远留在人世间。可见一个有才德理想的君子,绝对不可放弃能留名青史的机会和千秋万世的气节,以换取随身销毁的东西,这就是信义
接下来我们再说庄重,因为庄重接近于礼节,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庄重的人能够避免被人侮辱。此外庄重就是恭,恭就是一个人从内心开始对一件事情的庄重和认真,并不是看见人敬礼就是恭,有时虽然不敬礼,但礼貌当中就包含了恭敬。且看当朋友困难的时候,那种无限关心的神态不用说出来就心领神会。所以,人对人恭敬表面态度虽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胸内看不见的那颗心,因此恭敬就是礼。要说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恭敬,这就是要远耻辱。因为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恭敬心,自然就不会招来无谓的耻辱,再依靠关系密切的人,也就靠的住了,现实当中也真是这样的。再说起关系密切的人,除父子外,绝对无私是办不到的。要说两个极端的话,我们的人文思想就是一个大公无私,一个是绝对自私,两种思想对一个人而言真是做不到。再看儒家文化提倡的是有限的自私,更不是绝对的自私。
就像在南宋时,理学大师朱熹主张“存天理、灭人欲,反对功利之学。”一时间天下纷纷响应,掀起了讲心里的热潮。但他的朋友叶适却反对朱熹空谈义理,主张为学要注重实际和效果,倡导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用主义,为此两人就经常争论,甚至有时争得面红耳赤。但除学术争论外,两人的友情很是深厚。有一年,朱熹因为遭到大臣林栗的弹劾,叶适非常气愤,就上书驳斥林栗,有人劝他不要为此冒风险。叶适说:我们学术上虽说见解不同,但朱熹是真正的正人君子,我不能因为学术分歧而不主持正义。此后,两人的友谊就更进一步加深了,但学说上的争论还是没有停止。
所以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,学术的争论是各自的认识问题而没有达到共识,但他不影响一个人做人的品德和信义,因此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是放心的,也是关系非常密切的,不用说自然就能靠得住了。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和信义发生了问题,相应他的心里就会发生变化,也就谈不上信义和依靠放心的人了。因此,做人要诚实,为人讲信义,就不愁没有好朋友。


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!

广告赞助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