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化工 > 玻璃 > 让人感动的渡口接力信义传奇(原创)

让人感动的渡口接力信义传奇(原创)

luyued 发布于 2011-03-02 04:10   浏览 N 次  

让人感动的渡口接力信义传奇

湖北省建始县城东南 22公里处,与恩施市交界处的三里乡大沙河村有一个大沙河渡口。一位名叫万其真的老汉,在这个渡口日复一日一趟一趟将村民渡往彼岸,从53岁开始,这份渡口艄公的工作,他一直坚持了16年,今年已是69岁了。

据《解放日报》记者实地考察,大沙河渡口宽约200米,最深处水位超过50米,摆渡一趟要10余分钟。平素摆渡,一天下来至少来回60多趟,这份活儿即使让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去干也绝非易事,不知这位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老万的老人是怎样坚持做下来的。

有人可能说,万其真大概为了挣钱才这样卖命吧。然而记者告诉大家,老万摆渡,无论谁坐船,他坚决不收一分钱。老万说“坚持义渡,是万家祖上传下来的一个承诺,决不能食言。”1995年,老万从叔父万术荣手中接过船桨之前,他的家族已经在此接力义渡了近120年。

1877年,清朝光绪年间,为逃兵役和水灾,万作柱等几户万姓人家,从江汉平原逃难至建始县,定居在鄂西深山的大沙河畔。当地世居的乡邻们不仅接纳了万家人,还接济他们,他们在此得以开荒拓土,安家落户。受人之恩不忘回报,为报答乡亲们的这份情谊,不久之后,眼见两岸乡邻为大沙河所隔的万作柱与家人商议,决定卖掉家里的几头肥猪,建造一只能载10人的木船,向乡亲们承诺义务摆渡分文不取。

许下承诺并不难,心血来潮一拍胸脯开口就是了,难的是坚守承诺。1925年夏天,年迈的万作柱病逝前将儿孙叫到床前告诫:“义渡是我们家答应乡亲的,你们要继续。”他的长子万术材接过磨得发亮的篙杆,继续默默地为乡亲们义渡。万术材因病撑不了船时,接力棒又传给了他的弟弟万术荣。很长一段时间,大沙河渡口的掌渡人万术荣干脆睡在岸边的岩洞里,搞个铁钵钵烧火煮饭吃。

感念万家的义渡,大沙河村的乡亲们合计后在渡口旁分出一块近6亩的田,给万术荣就近耕种,也算是对万家的补偿。与渡船相伴15年后,73岁的万术荣在1995年倒下了,他将家族的任务郑重托付给53岁的侄子万其真:“义渡是我们家答应乡亲的,你要接下去。”万其真继续践行着这份家族的承诺。

2006年,万其真的老伴过世了。女儿已出嫁,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,老万还得边照顾念书的小孙子,边守着渡口。儿子家离渡口有2公里山路。农忙季节,因为担心自己回家吃饭会影响村民过渡,老万每天只顾得上吃两顿饭。然而在2008年,他不慎摔伤了手和腿,两三个月不能下床活动。怎么办?老万急着打电话叫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回来,然而因签了合同,儿子们没法分身。后来只好出钱雇人摆渡,每个月工钱800元,做了2个月。对父亲的这个决定,老万的儿子万芳权感到很无奈,他说“没办法,摆渡这是个苦差事,工资给低了,根本找不到人干。”

如今,万芳权已接过父亲的班。“父亲常对我说,干就干好一点,对乡亲们好一点。他撑不动了,还有我,我撑不动了,还有我儿子。等到我撑不动的那天,或许村里就有了大桥,不需要摆渡了。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承诺,我一定会讲给万家的子孙听,让他们不管做什么,都要信义为先。”

记下这个信义传奇,我心感动。“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,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。”一句家族的承诺,130多年的接力坚守,一个人的信用,反映的是他自身,一个家族的信用,反映的是这个家族的家教,而一个社会的信用,反映的却是民族的精神素质。我又联想到自己这几天看到的“液化气黑色猫腻”“湿面条燃烧”“遭遇假币”等等窝心事,对比万家的诚信接力,那些昧着良心泯灭人性的人是否会有一丝愧疚呢?

2011年3月1日14:30写于办公室

(故事来源:2011年2月25日《报刊文摘》周末版)


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!

广告赞助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