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化工 > 玻璃 > 千秋史话:洪氏源流

千秋史话:洪氏源流

luyued 发布于 2010-12-29 03:03   浏览 N 次  

洪氏是一个常见的姓氏,约佔全国汉族人O.14%,居中国姓氏人口排行107位。以浙江、江苏居多,两省洪姓约佔全国汉族洪姓人口28%。在闽南,洪氏是一个歷史悠久,传裔眾多的望族。仅晋江、石狮洪氏就有68村,总人口6—7万人。晋江洪氏分佈主要在青阳镇(现西园)钱屿、莲屿、梅屿,及英林镇,金井镇,龙湖镇一带,称“五十三乡洪”。

洪氏的起源有二,一谓起于“共”姓。据《元和姓纂》,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十四世日勾龙,勾龙生垂,為尧共工之官,因命氏列于诸侯,封于共国(在今河南省辉县),称為共伯。春秋时,共国被卫国所灭,其后人称共氏。东汉灵帝时有大臣共普,因宦官势张,弃官避祸,改姓為“洪”,迁居燉煌(今甘肃凉州)而族姓昌大。故洪氏以“墩煌”作為郡望。一谓洪氏来自宏、弘、翁等氏之后改姓而成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载,豫章有弘氏(一说宏氏),因避宋朝讳而改為同音的“洪”字。又据《六桂堂族志》谓:五代时有由莆田竹啸庄迁泉州的翁乾度,“官至郎中,娶夫人陈氏,生六子”,因避乱将六子分别改姓:长子处厚,字伯起,分姓洪;次子处恭,字伯虔,分姓江;三处易,字伯简,本姓翁;四处朴,字伯悖,分姓方;五处廉,字伯约,分姓龚;六处休,字伯容,分姓汪。至宋初,六子先后俱中进士,居官显荣,人称“六桂联芳”,其苗裔振振绳绳,分佈广泛,故闽南乃至东南亚一带华侨,俱以“洪、江、翁、方、龚、汪”六姓為同宗,称“六桂堂”。

洪氏人闽南先后有下列几支派:
一是唐末乾寧年间由河南光州固始从王审知人闽,经三迁后肇居於晋邑南关外十四都英林乡的十四朝奉;
一是南宋初年,洪皓、洪皎昆仲之后裔,由江西乐平人闽分居於同安、晋江等地,钱屿洪氏属於这一支派;
一是宋乾兴元年(1022),江苏吴县人洪仁璲任职漳州府长泰知县,携眷迁居长泰,传裔分佈于漳州、龙海、漳浦、东山一带。

英林洪氏是最早入闽,传裔眾多的一支。
据《英林洪氏族谱》记:“一世始祖十四朝奉,妣郭氏恭人。公河南光州固始县人,缘黄巢、王仙芝作乱,唐昭宗乾寧三年丙辰(896年),钱繆剋復越州,时王审知自称福建留后,因以将军扈闽。越四年丁巳(897)公偕二子从王审知入闽来泉,初居晋邑十四都湖北洪厝(即符卿郭冠山墓前),公幼习诗书;諳熟山水,曾悟东山胜水烟霞雅趣,旋而移居厝跡前,殊犹未遂所愿。因见英林地脉揽英山之胜概,揖虺水之奇观,故三迁而肇基英林,是為英林洪氏之始祖。迨二子成立,遥念光州固始,乃以家事委二子,遂单骑而归。途中染病,卒于惠安,就地安葬在惠安县南山前乡湖坑山,穴名青草龙,又名白鹤现介。妣葬在固始县。”

十四朝奉肇基英林以来,迄今一千餘年,传承三十五世,本村分南、北二社,七个房头,人口近万。分支不仅遍佈泉州晋、南、惠、同、安、永、金诸邑,而且传播闽、浙、赣、皖、粤、臺、港、澳,以及欧、美、日和东南亚诸国,尤以旅居菲律宾者為多。

洪氏族大丁多,歷代名人仕宦者辈出不穷,忠勇廉节,文武兼资。举其特出者如下:

洪皓(1088一1155),字光弼,江西鄱阳人,宋政和五年 (1115)进士,官徽猷阁待制,假礼部尚书。建炎三年(1129)為大金通问使出使金国,兼任淮南、京东等路抚慰使。金人曾胁迫他和副使龚璃留作偽齐刘豫的官,皓誓死不从,被流放于冷山牧马而不屈服,得金人所敬,屡欲封其官爵,皆力辞。皓身囚金国,心不忘宋,时因秘使通于宋廷。被囚14年,至绍兴十二年(1142) 始得还朝,“忠义之声闻于天下”,高宗誉其“卿忠贯日月,虽苏武不能过”。除徽猷阁直学士,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。后為秦檜所忌恨,被贬出知饶州,旋除饶州通判,后被囚大理狱,流放岭南,至雄州卒。秦檜死后,得以平反,復其官,謚忠宣。

据晋江英南谱注:“英林

广告赞助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