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化工 > 玻璃 > 千秋史话:洪氏源流(2)

千秋史话:洪氏源流(2)

luyued 发布于 2010-12-29 03:03   浏览 N 次  
洪氏五世祖文安公偕父经商,胥宇安徽定居焉。传到四世孙洪皓,宋政和乙未科状元及第,官至徽猷阁大学士,纶音忠贯日月,三瑞流光”。据此,洪皓係英林始祖十四朝奉公派下第九世孙。故传衍自洪皓的同安洪氏(在全县有109个村,人口3万多人)、晋江屿头洪氏也属英林派下宗支。

洪皓有三子,长洪适,字景伯,与弟遵、迈先后中博学宏词科,孝宗时歷迁司农少卿,权直学士院、累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。次洪遵,字景严,绍兴十二年(1242)与兄洪适同中词科,授正字,累进资政殿学士。三洪迈,字景卢,绍兴间中词科,累迁左司员外郎,使金,知赣州、婺州,特遣敷文阁待制,以端明殿学士致仕。著有《容斋随笔》、《夷坚志》,并辑有《唐人万首绝句》行於世。

相传洪皓初官寧海主簿,代行县令事,减赋税,抚恤贫民,深得人心。当年县中荷花、桃、竹皆成连理,故名其居日“三瑞堂”,或说皓之三子适、遵、迈俱為学士,时人称為“三瑞”,故洪氏以為堂号至今。

洪天锡(1202—1267),字君畴,晋江廿三都(现属石狮)后厅人,南宋宝庆二年(1226)进士,歷任潭州知州、监察御史、福建安抚使、显文阁直学士等职。居官耿介敢言,不畏强bao,任监察御史时,屡次上书理宗皇帝,抨击贵戚、巨阉。关心民疾,决疑狱,劾贪吏,革时弊,济民困,遇灾开仓賑民,奏请罢民间“荔枝贡”。史评:“天锡言功有準绳,居官清介,I临事是非不可回折”。时誉其“近世敢言之士,始终一节,明目张胆,言人所难,惟温陵洪公一人”。

洪朝选(1516一1582),字舜臣,号芳洲,同安翔风里十三都洪厝人,明嘉靖二十年(1541)进士,任至刑部侍郎,通议大夫。以廉洁秉公,执法严明著称。因办案不阿,忤逆时相张居正意,被罗织罪名,削职回原籍。居正牙爪劳堪為福建左布政时,更与同安知县金枝,捏造罪名,逮讯洪朝选,杀害於狱中。至万历二十二年(1594)始為平反,神宗皇帝派员諭祭,讚其“抚雄镇而随任有声,握大狱而执法不挠”,崇祀于乡贤、名宦祠。

洪富(1488—1560),字国昌,晋江钱屿人,蔡清再传弟子,究心易学,嘉靖乙丑(1529)进士,官至四川参政,為官清廉爱民,人称“洪佛”。晚年致仕,诗书自娱,诲乡人诚心篤行,人称长者。

洪可弼(1538—1575),字旭臣,晋江十四都蔡岱村人。嘉靖辛酉(1561)中举人,乙丑参加会试,时当倭寇作乱,他在策问中以“寓兵于农,山海防御”的擘画受讚识,授以赣州定南知县。至则修学宫,凿通道,以利民生,得百姓拥戴。附近有贼寇据山称帝多年,欲攻定远,见可弼有备,遂请降。可弼与约降,不意宪臺希图大功,以生擒贼首上报。可弼与之争,具疏诣闕。宪臺忌之,设宴置酒毒杀可弼于赣州府堂。定南人立庙祀之。

洪澄源(1549—1608),字子定,洪富孙。万历癸酉(1573)举人,丙戌(1586)进士。官至贵州按察副使,备兵毕节,率宣慰土司平杨应龙之叛。擢贵州按察使,转云南右布政。

洪清鰲,字六生,晋江十四都后厅(今石狮)人,崇禎已卯 (1639)拔贡生。唐王人闽,洧鰲往迎,授衡州通判,抵楚督师,改授道州刺史,收编原李闯王部下十三镇以抗清,功加总督两粤滇黔晋楚豫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餉、兵部右侍郎兼督察院僉都御史,据险出没荆湘间。清军分道进攻,南明部将李来亨等兵败,纵火自焚。洧鰲被执,劝降不从,戳于巫山,临刑神色不变,尸体被投入巫峰三峡中。

洪承畴(1593—1665),字彦演,号亨九,南安英都人。万历四十四年(1616)进士,崇禎间任陜西三边总督,多次挫败李自成起义军。崇禎十二年授蓟辽总督,赴东北抗清,松山兵败被俘,归顺清朝。顺治元年随清兵人关,乙太子太保兵部尚书、都督院右副都御史原衔人内院助理机务,对於清朝的政权建设、社会秩序稳定提出一系列措施。顺治二年,受任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,以抚、剿并举,克平江南抗清势力。顺治十至十七年,又奉命经略湖广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餉,以清除南明抗清势力。卒謚文襄。因南安英都洪氏係英林南社九世仙尉公传裔,故洪承畴亦為十四朝奉之裔孙。

洪秀全(1813—1864),广东花县人,1851年1月在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,由金田出发连克梧州、柳城、长沙、岳州,立国号太平天国,1853年攻克武昌,继而攻克南京,定都南京,自号天王。后因清兵进攻及内部分裂而败亡。据广东花县《

广告赞助商